Monday, June 9, 2008

Wespa Tropical Planted Aquarium 熱帶被種植水族館

水族箱的種類有很多變化,由簡單的只飼養一條魚的小魚缸,到複雜得需要配備精密支援系統的生態模擬水族箱。水族箱一般分為淡水或鹹水、熱帶或低溫。這些是決定飼養哪類生物的條件。水族生物多數是於野外捕捉,但也有部分是可作人工繁殖,以供應水族貿易。

一些水族專家會盡力維持水族箱內的生態,並模擬所飼養生物的天然居住環境。水族箱的水質控制,包括了管理營養的流出及流入,更需要注意的是廢物管理。水族箱內的氮循環是指氮元素從食物中流入箱內,生物進食後將其轉化成有毒的氮廢物,再由箱內的益菌轉化成毒性較低的氮化合物。要維持一個良好的水族環境,還需要恰當的物種選擇、生物負荷管理及良好的設計。


將魚飼養於室內透明的缸內作觀賞用途這個概念,是近代衍生出來的。但難以準確定出其出現的時間。1665年,日記作者佩皮斯(Samuel Pepys)記述於倫敦看見「一件精巧的珍品,魚兒被飼養於一玻璃缸的水裡,牠們可以生存很長時間,牠們被細緻地標示著牠們是外來的」。佩皮斯所見的魚,很可能是蓋斑鬥魚(Macropodus opercularis),一種中國廣州常見飼養於花園的魚,當時由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進行買賣。

18世紀,瑞士博物學家特朗布雷(Abraham Trembley)將發現於荷蘭一個花園河道裡的水螅飼養在圓柱型的玻璃瓶內作研究。換而言之,將魚飼養於玻璃容器這個概念的出現,不遲於這段時期。

於1851年在英國舉行的萬國工業博覽會展示了一個裝飾華麗、以鑄鐵作框架的玻璃水族箱,水族飼養亦隨之首先於英國成為大眾的嗜好。有框架的水族箱設計,是演變自華德箱(Wardian case,即生物育養箱,於1830年代發展出來,供英國園藝學家於運送外國植物的長途船程中保護植物)。

現代水族喜好者或許會感奇怪的是,19世紀的水族箱底部為金屬,可用火加熱箱內的水。德國與英國在這個嗜好上競爭,踏入20世紀,汉堡市成為歐洲入口新奇水族品種的港口。第一次世界大战後幾乎所有家居都已經有電力供應,水族箱亦因此更廣泛地受歡迎。電力的改善使水族科技得以發展,使人工照明、通風、過濾、水溫加熱都成為可能。空中運輸的出現使更多遠方的外地品種能夠入口,亦使水族飼養更受歡迎。

現時,估計全球有大約6千萬水族喜好者。水族嗜好最強列的地區依次序為歐洲、亞洲及北美洲。在美國,大部分人(40%)同時打理2個或以上的水族箱。